浙江新闻:瑞立:砥砺前行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返回
发布时间:2020-9-15 16:32:36    

记者 陈丹丹

 

近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汽车产业杰出人物”表彰大会在天津举行。瑞立集团董事长张晓平荣获“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汽车产业杰出人物”称号。

从初创时的小规模民营企业,发展成为知名的零部件企业集团,张晓平说,回顾瑞立31年的发展,靠的是坚守和创新,这也是瑞立的文化根源。

卧薪尝胆 艰苦创业

瑞立是地道的民营企业。1987年,张晓平带领七八个人的小团队,创建了瑞安红旗汽配厂,这是瑞立集团的前身。

当时,红旗汽配厂靠一款叫汽车门灯开关的产品占领汽车配件业边角市场,但在最初的几年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

作为厂长,张晓平不能不为工厂的发展命运担忧。在考察和分析了各地的市场状况后,1992年张晓平提出“到缝隙中求市场”的工作思路,开始主攻重型车配件生产领域。

可当时重型车配件生产准入门槛高、技术难度大,让张晓平伤透了脑筋。他拿着样品直奔济南重型车辆厂,寻求与黄河载重车的配套,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洽谈并不顺利。

当时春节将近,他决定留在济南,寻求突破。最终,济南重型车辆厂领导被他的敬业精神和诚心恒心感动,在对样品进行逐项试验后,同意该产品为黄河车配套,由此开启了合作的大门。此后,双方配套产品的品种日渐增多,也为张晓平及工厂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1993年开始,该工厂开始生产气制动阀类产品,由传统产业逐渐向高端产业链延伸,最终形成了具有瑞立特色的产品谱系。目前无论是气制动还是液压制动,或者汽车电器、电子电控,都有瑞立的产品。

根在家乡 担当责任

 

1998年1月,浙江瑞立实业集团成立。“‘瑞立’就是在瑞安创立,在瑞安发展,瑞安始终是瑞立的根基。”张晓平说。

家乡为根。张晓平是土生土长的瑞安人,创立30多年来,瑞立总部始终在瑞安。张晓平说,瑞立不会忘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富而思源就是要回报桑梓。因此,瑞立做大做强汽配主业,不断拿出一张张亮眼的发展业绩“成绩单”,不仅让员工受益,而且助推家乡赶超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12月19日,瑞立外滩宴会中心正式开业;2月1日,瑞立外滩生活广场开门纳客,满足了瑞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与此同时,瑞立担当社会责任,努力实践“企业公民”责任,带领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在教育投资、抗震救灾、新农村建设、助学助教等公益事业方面慷慨解囊,回报家乡、反哺社会。

深耕主业 做强汽配

今年年初,在2018中国·瑞安云江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市政府与瑞立签订了瑞立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项目,瑞立将投资约21亿元,在瑞安经济开发区、瑞安滨海新区建设瑞立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该项目包含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这笔大投入彰显了瑞立做强汽配主业的信心和决心。

瑞立自1987年创立以来,始终深耕汽配主业,坚持一业为主、适度多元经营、多元投资、专业管理,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瞄准产业链上下游,走纵向兼并重组之路10多年,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全资、控股、参股企业达19家。其中广州瑞立科密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ABS制造商,廊坊瑞立美联在瑞立控股后,重新崛起成为中国商用车空压机第一品牌。

去年12月,瑞立斥资2亿元全资收购杭州杭城摩擦材料有限公司,为这家有着近70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品牌企业注入新活力。今年7月,瑞立又控股了原先的美资精密压铸企业,成立扬州瑞立胜赛思公司。“瑞立这些健全产业链的兼并重组,为的是谋求新的更大发展。”张晓平说。

人才为基 积纳资源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瑞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先后引进院士工作站合作院士、“国千”、“省千”等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并通过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深入建设,打造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温州市领军型创新团队等,全面推动企业面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车辆等领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了“引才、育才、聚才、留才”并举的良好氛围。通过科研成果转换,现在瑞立已在新能源电动空压机等多个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也为中国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提速”。

为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瑞立将投资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占地96亩,计划开设30个班级,招收1500名在校生,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五位一体”办学,即学校与企业合一,共建一体化实训基地;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合一,共建一体化课程;教师与师傅合一,培养一体化教师;学生与员工合一,共育一体化学生;就业与创业合一,共育“双创力”人才,打造应用人才培养平台,为温州汽车零部件产业输送新生力量。

瑞立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温州大学、中航工业集团615所、一汽集团技术中心等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今年8月27日,由浙江大学与瑞立集团合作共建的浙江大学——瑞立集团工业智慧物联研发中心在瑞立集团总部正式揭牌成立。研发中心的共建将推动浙江大学工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应用,通过理论创新和产业应用实践,提升瑞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工业智慧物联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为瑞安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机器换人 智能制造

技改和“机器换人”是瑞立效率和效益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主要“推手”。早在2008年,瑞立就成立自动化部,自主研发“机器换人”设备。经过10年持续创新和投入,瑞立已实现从原材料压铸到冲焊、注塑、机加工全过程的“机器换人”,实现了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污增效、减耗增效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优质品率的“四减两提高”目标,并树立了浙江省汽摩配行业“机器换人”典范。

瑞立把提升土地产出率、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推动前端的清洁生产、后端的废弃物资源化,去年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污水处理站的改扩建,适应产能提升后的污水处理,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瑞立也在积极创建智能工厂。近期,瑞立新能源汽车电控制动系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成功入选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是今年温州地区唯一入选的项目。该项目属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汽车电子和电控系统子领域,将实现基于大数据支持的管理、控制、决策新模式,引领中国汽车制动部件行业向“产品电控化”“制造智能化”双转型发展,并搭建国产智能装备试用平台,加速制动系统制造生产装备的国产化。

现在,瑞立正全面推进机联网,稳步向基于数据的“智能制造”进阶。利用MES系统采集一线数据进行分析,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改造生产节拍。未来瑞立的20多个车间和全国的100多家销售分公司将全面实现系统数据交互,实现制造及服务的数字驱动和智慧管理。

创新引领 传承发展

如果说企业是一棵茂盛的大树,那么创新与坚守就像枝和根,一个不断向上寻求超越,一个不断向下强壮根基。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瑞立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制造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等取得了卓越成效。瑞立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因此特别重视汽配产品的创新集成,追求“全面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做好主业的传承延续。瑞立在国内最早研发并规模化生产新能源电动空压机、电控干燥器、电控总阀及轨道交通制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参与多项国标、国军标、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近700项,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商用车底盘制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10多年来,瑞立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产业链上,通过全资、控股、参股企业等方法,完成了对多家企业的兼并收购重组。瑞立收购这些在细分领域内的领军型汽配工厂,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板块向“四化”(电子化、集成化、系统化、全面化)转变,向成为全球化汽车关键零部件供应商方向发展。

在坚守中创新,在责任中担当。 在张晓平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瑞立梦”: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面对未来的发展,张晓平提出四个自信:对中国自信,对制造业自信,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信,对瑞立集团的发展自信。“这样的自信来源于长期的艰苦奋斗。”张晓平如是说。